“古河古桥古遗址,古街古树古庙宇”。提起中陈郝,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悠久的历史古迹散布村落,整个村庄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氛围。
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,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依托中陈郝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把乡村振兴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相结合,打造了“复古一条街”“陶瓷文化街”,争创了省级传统村落,有力的推动了乡村文化繁荣兴盛,让历史文化元素充盈乡村振兴之路。
守住历史古迹,留住美丽乡愁
据专家考证,中陈郝村自南北朝时期开始烧制瓷器,比景德镇烧制瓷器还要早近100年,唐宋时期,中陈郝村烧制的瓷器已远销东南亚各国,明清时期,就呈现出了“九庙十桥七十二座缸瓦窑”的繁华景象,有着“江北第一瓷”和“鲁南瓷都”的美誉。2006年,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除此之外,村内还散落着唐代时期的罗锅桥、隋唐时期的泰山行宫、国家一级古树千年古柏等历史文化遗存,加之古老的蟠龙河穿村而过,使得本就“古香古色”的中陈郝村的历史文化气息更加浓郁。
历史文物见证社会的发展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,属于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。邹坞镇始终保持敬畏之心,强化底线思维,扎实做好历史文物保护工作。将文物保护工作列入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,出台文物保护工作机制,明确文化站及2名村级人员专门负责文物巡查保护,切实履行好文物保护职责。充分利用文物保护法颁布纪念日、国际博物馆日、“文化遗产日”等时机,集中开展文物保护宣传,并通过开设“陶瓷制作”手工课、参观文物展等活动,增强了群众热爱家乡、保护文物的意识。对千年古柏进行挂牌登记,设置围栏,安装避雷针;对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唐代罗锅桥实施车辆限行,加装限高、限宽、监控等保护措施;对峄阳桥等现存古桥进行保护加固;对古河道、古庙宇进行疏浚、修缮,切实拧紧了文物保护的“安全阀”。
弘扬古瓷文化,重拾乡村记忆
历史文化遗产既要“守得住”,也要“活起来”。邹坞镇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,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,溯到源、找到根、寻到魂,充分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。针对瓷窑遗址,加大古瓷文化宣传推介,编撰发行了《中陈郝古瓷遗珍》。投资300万元,建设全国第一家村级古瓷博物馆1000平方米、收藏南北朝至清朝晚期不同历史阶段的白瓷、黑瓷、点彩等陶瓷文物2000余件,吸引参观游客1万余人次。引导民间艺人投资50余万元购置先进的陶瓷制作设备,建设混窑、电窑、柴窑3座。其中,柴窑于2020年1月成功烧制仿古陶罐、开裂坯、梅瓶等16类瓷器、360余件,使得失传多年的中陈郝陶瓷制作技艺又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。这个镇还计划投资建设陶瓷艺术体验馆,让群众乐享古瓷制作全过程,让中陈郝的古瓷制作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。
凸显古村底蕴,打造美丽村庄
充分发挥中陈郝村历史文化特色,努力让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,提升美丽村庄品质。结合村内的陶瓷文化,以打造“千年古瓷都、魅力中陈郝”为目标,投资30余万元,新建瓷源文化广场1处,铺设广场透水砖1500平方米,制作了具有标志性的雕塑鸡首壶,建设了仿古木长廊,既为群众提供了活动场所,又弘扬了村内历史文化。以河道和街道为主线,打造陶瓷文化街、复古一条街和蟠龙河景观带。
其中,陶瓷文化街,安装仿古路灯22盏,建设仿古装饰外墙1.1公里,更换凸显陶瓷元素的广告牌80余个,“瓷文化”的气息充满整条街巷。复古一条街,以恢复中陈郝村原古建筑风格,改造提升民居200余间,铺设石板路、青砖路5000平米,建设民俗馆300平方,绘制明清瓷窑鼎盛时期的墙体画1200余平方,街道的“古风古韵”悠然而生。蟠龙河景观河,启动实施了河道治理,完成了河道清淤、两岸护坡砌垒,新建过河景观桥一座,亲水平台2处,铺设堤顶路1.2公里,栽植绿化树木3000余棵,打造了“一河清水,两岸景观”的美丽画面。投资600余万元,修建柏油路7.5公里,铺设中陈-市中区道路4.3公里,全村实现了“户户通”。围绕发展乡村旅游,编制了中陈郝村文化旅游规划,投资500余万元,修缮提升罗锅桥、泰山行宫等古建筑4处,修建了旅游厕所3处,安装了LED路灯123盏,打造村内“绿色巷道”1200米,栽植国槐600棵。同时,该村拥有国家级就业扶贫基地1处,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,盘活了集体资产,大力发展集体经济,有效助力脱贫攻坚等工作开展。引导村民树立文明风尚,大力倡导移风易俗,积极开展打腰鼓、吹唢呐、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活动,切实用历史文化筑强了乡村振兴的文化魂。中陈郝这个已沉寂数百年的鲁南瓷都,又重拾了昔日光彩,耀然成为了鲁南大地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颗新星。(大众报业·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环泽 通讯员 陈辉 李伟 报道)
责任编辑: 苏子龙 签审: 王菁华